家校协同官网> 家校基地> 首批名单公布!来看国家气象科普基地都有谁?

首批名单公布!来看国家气象科普基地都有谁?

   日前,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联合认定首批国家气象科普基地,共有16个科普基地榜上有名。


   1.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及系列专题科普展区


   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及系列专题科普展区,是中国气象局对外开展气象科学普及和展示气象科技创新的宣传窗口,其主体包括中国气象科技展馆、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中国气象科技展馆由7 个展厅组成,以壁画纱幕秀、沉浸式场景复原、时光长廊、综合立体沙盘秀、幻影成像、AR 增强互动、弧幕影院等现代化方式,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气象事业的发展理念和前景及气象人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


   中央气象台也是全国科普基地,会商室以“蔚蓝苍穹”“智慧寰球”“天气在云”“天空之眼”等多元化形式,展示我国天气预报业务变迁和预报水平飞跃。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作为国家级科技型公益性、基础性业务单位,承担着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运行和在轨气象卫星运行管理工作,也是展示气象卫星发展成就和开展空间天气科普的重要平台。


   2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市观象台)


   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市观象台)的前身中央观象台,是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第一个现代气象台站,也是北京唯一建站时间超过百年和参加国际气象观测资料交换的台站。在今年被世界气象组织认证为世界气象组织(WMO)百年气象站。

 

   自1912 年建设以来,致力于开展气象观测和推进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悠久,观测种类全面,科普设施完善,由占地面积550 平方米的室内科普馆和4D 影厅、长达200米的科普长廊和近3 万平方米的室外科普场所组成。


   作为北京市气象局的窗口单位之一,持续开展“小小观测员”“宝贝画天气”“科普进校园、进社区”等特色活动。同时被授予“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气象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


   3.长治市气象科技馆


   长治气象科技馆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依托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塔建设而成。馆区总面积超过1000 平方米。由序厅、大气厅、气候厅、气象科技厅、气候变化厅、3D 放映厅等六个展厅组成。采用展板、模型、互动游戏、3D 影片等展示方式。

   作为气象类专题科普馆, 坚持以“ 守下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普宣传。“守下来”,精心打造气象科普参观内容,围绕“气象与人”主题向公众介绍气象知识。“走出去”,拓展气象科普覆盖面,结合长治红色文化开发6 条研学实践教育路线,确定23 项气象活动主题;积极探索“ 基地+ 课堂” 气象科普模式, 走进校园讲科普,开展研学,制作17 门气象课程和47 节微课视频,将气象知识融入课堂学习。


   建馆以来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年接待群众超5 万人次, 并先后获得“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山西科普基地” 等荣誉称号。


   4.上海气象博物馆(徐家汇观象台旧址)


   上海气象博物馆(徐家汇观象台旧址)是集上海气象发展历史、气象藏品展示、气象科普互动、爱国主义教育等于一体的科普场馆。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百年观象台,从1872年至今持续开展气象观测,见证了上海近现代气象科学发展历程。

   博物馆室内展陈面积3000 余平方米,包括徐家汇观象台科技史、新中国气象事业成就、气象科技互动体验、气象历史资料仪器展示、科学讲堂等,室外设有气象观测科普站。

   如今,博物馆已成为上海市气象部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重要平台,入选《2019 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是全国唯一入选的气象主题类博物馆,年平均参观人数近3 万人,网络平台参与人数超过100 万。


   5.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坐落于南京市玄武湖畔的北极阁山上,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内第一个气象专业性博物馆。


   建馆以来,丰富科普活动形式,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契机,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包括免费开放参观、设立气象主题科普宣传展、开办气象科普专家讲座、组织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主题科普实验秀等。


   博物馆自2017 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来,将针对中小学生的博物馆开放参观改变为现场教学,通过举行气象科普实验表演,结合有奖互动抢答、气象小实验等环节,创新科普模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真正发挥研学基地作用,目前已成功举办9 期科普研学营活动。


   6.中国台风博物馆


   中国台风博物馆坐落于海洋风光旖旎、海岛风情浓郁的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是全国首家以“台风”为主题的气象科普博物馆。


   馆区占地面积10 亩,总建筑面积近3000 平方米,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周一为闭馆日),建有一个七要素自动气象站,配有4 名专职讲解员,藏有图文展板百余块、仪器实物60 件、模型展品20件。


   中国台风博物馆相继被命名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舟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首批文化建设示范点”等。


   7.叶笃正气象科普馆


   叶笃正气象科普馆依托叶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建而成,是国内首家纪念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的展馆。


   科普馆由气象科普一条街、叶笃正生平陈列馆、叶笃正气象科普展等展馆组成。叶笃正生平陈列馆以“ 根深叶茂、学笃风正”为主线,以时间为经线,以空间为纬线,全面深刻展示了叶笃正的成长经历和事业成就。


   叶笃正气象科普展在设计理念和形式上强化了现代感与科技感,突出了趣味性、互动性与体验性,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通过逼真立体的虚拟人交互影像,展示了叶笃正先生的事迹、著作和为国内、国际气象事业作出的贡献,并通过局部天气现象展示讲解全球变暖成因和危害。


   馆内还为游客配发智能耳机,提供自助式讲解服务,使游客在参观体验过程中获取全自动化推送的科普讲解内容。


   8.济南市气象科普馆


   济南市气象科普馆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山东省气象局、济南市科协主办,济南市气象局承办自2014 年3 月开馆至今共接待10 万余人次。


   科普馆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外景观部分约1500 平方米,以济南气象灾害大事记浮雕和二十四节气、气象知识休闲椅为载体,突出“ 观象”这一概念。


   室内展示部分共两层,约1600 平方米,一层为序厅,包括气象发展史、气象探测、气象信息网络等内容和4D 影院,强调气象发展故事;二层聚焦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科普知识、气象防灾减灾、气候变化、气象服务与社会管理内容,突出气象综合性和时空性。


   9.驻马店市气象科普馆


   驻马店市气象科普馆依托天气雷达楼建设而成,布展面积达3000 平方米,是驻马店市政府和河南省气象局共建项目,被驻马店市政府纳入市中心城区六项惠民实事。


   科普馆集气象科普、防灾减灾、公共服务、科学教育、知识推广、学术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充分利用展示空间,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浓缩展示了气象现代化发展和气象服务成果,建设4D 影院、270 度环幕AR 气象防灾减灾体验平台、VR 环保小屋、小球大世界等特色项目。


   通过互动展品、实物模型、图片及声光电高科技手段合成等形式,从单一信息传输模式到双向交流互动方式,真实生动地将气象知识传播给广大公众。如今,它不仅是内容丰富、科技含量较高、与公众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科普活动场馆,也是展现驻马店新发展、新面貌的城市“ 名片”。


   10.涂长望陈列馆


   涂长望陈列馆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问津新城核心区,总面积380平方米,为阶梯式三层设计。建筑物依势而建、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陈列馆第一、二层共分为序厅、长江之子、海外求索、叱咤风云、典范长存和尾声等六个部分,通过收录涂长望先生生平各类图书、证书、奖章、会议笔记、手迹、衣物及照片等100 多件物品,全面展示了涂长望求学、报国、奋斗的光辉一生;第三层为气象陈列室,展示了从古至今的气象发展变迁。


   陈列馆外设有面积约为80 平方米的气象影院,安装弧型影幕,配置专业音箱等设备,可同时容纳50 余人观看影片。


   2017 年,在中国气象局的决策部署下,建成数字化涂长望陈列馆,与实体陈列馆相互补充,并在中国气象科普网统一展示,打造了一个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信息化、立体化科普教育基地。

 

   11.东莞市气象天文科普馆

   东莞市气象天文科普馆建成于2014 年,场馆建筑面积近1700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设置了气象万千、小球大世界、气象灾害防御、气象工作站、气候变化长廊、天文望远镜、低碳一天、彩虹影院等多个主题展区。

 

   科普馆以外来务工人员、中小学生等承灾弱势群体为重点对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气象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并与全市多个学校合作,开展第二科普课堂,如与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合作建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与广东科技学院合作发展气象科普志愿者队伍。

 

   据统计,自开馆以来,科普馆采用预约方式免费向公众开放,已接待650 多个团体,约10 万多人次参观,成为东莞当地传播气象科普知识较有影响力的教育基地。

 

   12.重庆市铜梁区气象科普园

 

   重庆市铜梁区气象科普园占地219亩,由铜梁气象公园、人影科普基地和综合气象业务楼等三部分组成。分为室内科普馆和室外功能区。

 

   科普园自2018 年建成以来,已有来自区内外200 余家中小学校、企业、机关单位及社会团体组织前来参观交流,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铜梁气象公园集气象科普、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生态涵养等功能于一体,分为“云星耀古”“观象知今”“何侯祷雨”等三大主题区,园内有捧云石、拜雨台、灵雨亭等历史文化遗址及《何侯祷雨记》《灵雨亭记》等明清碑刻。

 

   铜梁区人影科普基地位于4A 级旅游景区,建有人影科普馆、人影VR 体验室等设施,将气象科普知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生动展示。综合气象业务楼建有气象文史馆、科普阅览室、气象文化展示区,实现了行业与地方文化的有机结合。

 

   13.嘉峪关市气象局雷达气象塔

 

   嘉峪关市气象局雷达气象塔又名西部明珠气象塔,由中国气象局和嘉峪关市政府联合投资兴建。整体高度99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是一个集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观光游览、气象观测于一体的综合性塔楼,是嘉峪关市新的地标性建筑

 

   嘉峪关气象塔由裙楼和外观为钢网“海豚”造型的塔楼组成,立意为戈壁滩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明珠,象征着身处茫茫戈壁的嘉峪关市在新时期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塔顶装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能对15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降雨进行较准确的估测,并能获取15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降水区风场信息。

 

   14.温泉县气象科普园

   温泉县气象科普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气象局院内,占地面积约50亩。包括全球第四架太阳磁场望远镜、气象科普园户外园区、气象天文科普馆、VR 体验馆、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等。

 

   科普园户外园区涵盖日晷广场、月亮广场、四季广场、气象观测场、气象预警信号墙、“科技强国”主题科普长廊、天文小路等科普设施。

 

   气象天文科普馆通过气象天文知识展板、实物展柜、互动演示模型等,使参观者全方位了解气象天文科普知识;VR 体验馆可以让参观者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高科技魅力;科普园被列入温泉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重点景点之一,为边城增加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温泉县气象科普园设计开发了“认识太阳、探索星空”“趋利避害人工影响天气”等6 门具有气象天文特色的中小学生科普研学实践课程和资源,积极开展科普进校园、“我是小小气象观测员”“我是气象小主播”等特色科普研学活动,每年参加科普研学活动的中小学生达3000余人。

 

   15.厦门市青少年气象天文科普基地

   厦门市青少年气象天文科普基地包括中国厦门台风科技馆和厦门市青少年天文气象科普馆两个场馆。年接待访客23万人次,是地方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开展“党建+科普”“群团组织活动+科普”的首选地。

 

   科普基地以科普场馆为抓手,结合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扎实开展大众化科普活动,提高科普质量,打造科普品牌,实现了科普业务化、常态化、社会化、品牌化发展。

 

   科普基地实现线下实体场馆与线上新媒体平台科普相结合,面向重点人群,持续开展特色鲜明的气象科普活动,年均参与气象科普志愿者及专家5000 余人次,受众61.8 万人。

 

   通过“天文+气象”“安全+气象”“党建+气象”“旅游+气象”“教育+气象”等形式,科普基地组织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16.深圳市气象与天文科普园

   深圳市气象与天文科普园以气象塔和天文台为核心,建成气象天文科普综合基地。科普场所面积33400平方米,面向全市人民开展气象天文科教、防灾减灾培训等线上线下结合、实景虚拟相辅、主题特色鲜明的科普活动。

 

   科普园积极推进全民气象、天文和防灾减灾科学教育,强化科普资源、科普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人才队伍等基础条件建设。

 

   年均开展活动百场,年服务人数约千万人次,科普资源传播点击量过亿次,打造了“气象天文公众开放日”“深圳气象小博士科普讲堂”“谈天说地”等科普品牌,提升了深圳市民气象防灾减灾科学素质,培养了中小学生创新能力,为深圳建设宜居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城市筑牢科学素质基础作出积极贡献。

大科街道:社区家长学校成立 父母孩子共同成长

教育部印发通知: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

家庭教育将开设大学专业?教育部回应了